发布日期:2024-04-26
本报记者 王宁
作为我国白银主要消费地之一,浙江乐清相关企业一年就能“吃掉”白银2000吨左右(电气、电镀、饰品行业合计),约占我国白银总消费量的30%。
近日,《证券日报》记者实地调研温州,在感受这片土地悠久历史文化美景的同时,深刻感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创新热潮。其中,当地电镀产业会同期货交易所、期货公司等共同打造的“乐清模式”被当地企业津津乐道。
中小型电镀企业“用银难”
在温州地区电镀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,中小型企业数量居多,产业格局决定了用银模式的局限性。在调研中,多家中小型用银企业对记者表示,电镀行业曾长期存在“拿银难”“拿银贵”的问题。
“电镀企业需要经常采购白银,但这些采购环节又涉及到价格波动、运输风险高等问题。”乐清金邦贵金属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成杰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介绍,长期以来,用银企业在采购白银方面遇到很多问题。例如,中小型电镀企业每个月白银采购量可能只有100公斤至200公斤,但供货商一般都是1吨起售,所以很难拿到货。
“除了拿货难,运输风险也很突出。”施成杰表示,很多供货商觉得量太小,都不会提供运输,以前拿货都是用蛇皮袋装好乘坐长途汽车运输,这就面临很大风险,丢了、被偷等都有可能。
行业集中度不高也是造成中小型电镀企业“拿银难”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温州市伟城电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磊向记者介绍,乐清的电镀产业在10年前几乎是一盘散沙,东一片、西一片的散落许多中小企业,后来受环保政策的约束,有些小电镀企业干脆把厂房搬到山里去了。
为了电镀产业的转型发展,乐清市政府规划了工业园区,有效安置了数以百计的中小型电镀企业。现阶段,园区化管理促使电镀企业实现了有序规范发展,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布局分散和环保监管的问题,也为温州创新发展白银市场流通体系的“乐清模式”打下了基础。
畅通产业“最后一公里”
由于拿货周期短、资金成本高和用货量偏低的问题,中小企业直接运用期货等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并不适合。
为此,上海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创新服务,通过上期综合业务平台期货标准仓单交易业务采购白银标准仓单、场内期货交易对冲价格波动风险、区域常备仓库建立白银库存、基差点价确定购销价格等方式,为用银企业提供稳定、透明、高效的白银购销服务,从而畅通产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上海新湖瑞丰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新湖瑞丰”)总经理陈宗伟向记者表示,以往采购白银原材料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:一是采购成本高;二是价格波动风险大;三是面临违约风险;四是产品质量问题;五是融资难融资贵。企业对风险管理有着很强的需求。
针对“拿银难”问题,新湖瑞丰以上期综合业务平台的白银期货标准仓单交易业务为依托,建立了特定品牌、标准规格、稳定数量的批量采购白银渠道。采购到特定品牌白银期货标准仓单后,新湖瑞丰当日即可进行提货变现,再由第三方负责运输,次日即可到达温州进行存储,这样就建立起了贴近市场需求的库存“前沿阵地”,可以根据电镀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第一时间匹配。据了解,从仓库匹配到生产一线的时间最短仅有40分钟。
针对“拿银贵”问题,通常电镀企业都采用“一口价”方式拿货,但白银价格频繁波动,对经营效益的稳定性造成了较大影响。
“在白银标准仓单采购的同时,新湖瑞丰立就在上期所进行相应的价格对冲套保。”陈宗伟表示,由于创新性地融入了现代期货金融工具,新湖瑞丰提供的白银现货可以做到价格稳定,“无视”白银价格的剧烈波动带来的影响。
在多位产业人士看来,通过上期综合业务平台还解决了产品的品质一贯性、品牌一致性等问题。
“通过新湖瑞丰和乐清金邦(以上期综合业务平台为依托)拿货,能够很好保证白银的品质。”浙江共感电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友美告诉记者,企业生产对品牌和质量的要求较高,需要供应的稳定性、一致性,否则会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,造成客户索赔,并产生更大的损失。
通过上期所综合业务平台采购白银,进而为乐清电镀产业解决痛点和难点,已经被当地多数企业津津乐道。在调研中,多位产业人士将这种场外模式称之为“乐清模式”。
“将在仓单交易、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的基础上,拟上线基差贸易,开展期转现优化业务,不断完善平台功能,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,更好服务实体经济,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”上海期货交易所相关负责人表示,未来还将针对实体企业痛点难点,不断优化创新,深化期现结合,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。
场外市场大有可为
自2012年期货公司设立风险管理子公司以来,截至目前,我国期货风险管理业务整体势头良好(风险管理业务大致可包括仓单服务、合作套保、基差贸易、场外衍生品、做市业务等)。其中,场外业务发展更加突出,例如,在产品类型方面,目前涵盖了多种衍生品工具,包括利率衍生品、货币衍生品、股票衍生品以及商品衍生品等,用于管理各类风险和投资需求,整体来看,多元化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风险管理工具。
中粮期货副总经理唐德文向记者表示,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期货市场规模体量和影响力持续上升的基础,这也为期货场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。
截至目前,151家期货公司中有101家备案设立了风险管理子公司,自2017年到2023年,基差贸易规模从1671亿元到5102亿元,增长2倍,场外衍生品业务成交名义本金规模从3330亿元增至3.18万亿元,规模增长8.55倍。
“我国期货场外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非常突出。”唐德文表示,近些年,我国场内市场逐步发展成熟,产业客户需要场外市场提供定制化的风险管理工具越来越多,对比国际市场发展来看,我国场外市场还有数倍或数十倍规模发展空间。